首页

水果

一年四季最该吃什么水果?

2013年06月27日 互联网

    早在2000多年前,孔子就提出了若干个“不食”的观点,其中有一个就是“不时,不食”。所谓“时”,即指时令。按现在的话就是当季、应季。2000多年后,这仍旧是一个问题,学术界争论激烈。

  对反季蔬果应慎重

  有人同意孔子的观点,认为蔬菜、水果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,违反“规律”人工调节、促长出来的东西隐患重重。比如西红杮,正常应该生长、成熟在夏季,若环境温度低于15℃就不能正常开花结果。假如想一年四季都吃上西红杮,只能使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如番茄灵等“刺激”它们,为了使青番茄早日变红,又必须使用化学药剂乙烯利等催熟。虽然按照国家规定,这些药物都被许可使用,但这样长出来的西红杮,和顺应季节正常生长的西红杮有很大不同,如无籽、畸形果多等。

  有专家指出,一些反季节蔬果的种植过程中,最多要用到十几种激素,比如细胞分裂素、生长素、生根素、抑制素、膨大素、催红素等。这样长出的蔬菜、水果,不但味道不好,营养价值也低,有研究表明,反季节蔬菜的营养价值比正常应季生产的蔬菜低30%左右。但最大隐患还是激素残留,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危害更为严重,经常进食此类蔬果,可使孩子发育异常、早熟,影响终身健康。反季节蔬果的生产,要比正常季节生产使用农药更多,由于环境条件,比如光照不足、缺少雨水冲刷等,农药更不易分解,更易残留,而激素残留甚至比农药残留的危害还大。这一派专家主张,人们对反季节蔬果应持慎重态度,最好是不要吃,尤其不要给孩子吃。

  反季蔬果不危害健康

  也有很多专业人士对孔子的意见颇不以为然。他们认为,反季节蔬果的培育,并没有显著改变植物的化学组成,也没有促使它们产生有毒物质,不可能危害人们身体健康。至于农药和植物生长激素残留,只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,同样不会危害健康,要防的是“违规”,比如违规使用农药。在应季蔬果生产中,此类问题同样存在,所以并非是反季节蔬果生产独有的问题。一些专家强调,植物生长调节剂(植物激素),是针对植物研发,只对植物起作用,人类身上因为没有相应的受体起不了作用,所谓孩子吃了过多含有植物激素残留的反季节蔬果,导致其性早熟,纯属无稽之谈。

  这一类专家认为,反季节生产的蔬果,惟一令人不爽的是,较之应季蔬果在风味上的确存在不足,比如西红杮,反季节西红柿含糖量远比应季的低,这是因为西红柿中糖分的产生和积蓄跟温度有着密切关系。除了含糖量,温度还影响西红柿特有的气味,一般成熟期要在20℃以上的西红杮才能更好地积累香气物质。而且,即使成熟后,储藏过程中也不能温度过低,否则香气物质含量迅速下降。同样因为温度原因,加上人工干预,生长期一般更短,成熟更快,反季节蔬果在营养方面的确不如应季蔬果,但并不足以造成对身体健康的损害。

  一种蔬果是否当季,要考虑地域影响。比如冬瓜、豇豆、辣椒,虽然冬天的北方,只能在大棚里生产,属反季节蔬菜,但在海南、广西等热带地区,它们却是大田生产的当季时令蔬菜。另外,现在随着技术进步,一些当季生产的蔬果可以一直储存到反季节出售,这样的蔬果也不应被视为“反季节”。

  两派专家的说法似乎都不无道理。反季节蔬果能不能吃,和其他许多食品问题一样,又变成了一道需要消费者自己判断的选择题。一个问题是,很多消费者,尤其是自小生长在都市的年轻人,对哪个季节究竟出产哪些蔬菜、水果,哪些蔬果在一年中的什么时间属于应季,什么时间属于反季,完全缺乏概念。

  说明,正常蔬菜生产并非按月份进行,而是按季节播种、收获,按春、夏、秋、冬的季节划分选择时令蔬菜,可能更合适。一般而言,我国人民习惯按农历划分春夏秋冬,每年农历的1月到3月是春季,4月到6月是夏季,7月到9月是秋季,10月到12月是冬季。

关于 健康网 - 合作 - 导航